欢迎访问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雕刻行业推广平台

中国雕艺网(雕艺宝)


访问手机站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大师 > 雕刻雕塑 > 玉雕

玉雕

黄日富 简介 作品

广州工艺美术大师
黄日富

人物名称:黄日富

出生地址:

出生日期:

行业类别:玉雕

荣誉称号:广州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品:《满江红》《客家土楼系列》《苗族吊脚楼系列》《侨乡碉楼系列》《广州之光》等乡情系列玉雕作品

人物简介

黄日富,字旭升,福建客家人、弘石坊主。一级/高级技师。自幼受祖父艺术熏陶,对书画、雕刻情有独钟。

作品擅长以先民奋斗史、乡土风情表现爱乡爱国情怀;手法独具匠心、作品意境深远。从艺以来,作品屡获百花奖、天工奖、神工奖等国家级奖项、省市级金奖、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工作之余,还从事室内外景观设计,研究两岸民间族谱、参与宗教文化艺术创作,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福建电视台和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引用转载。

宜将拙手雕万象,愿以冰心付艺林。


个性特点

“不改初心,不随大流,努力让每一件作品突显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黄日富对玉雕艺术的执着与痴迷。

艺术传承

自幼受祖父艺术熏陶,对书画、雕刻情有独钟。曾师从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邱瑞坤(猫王)先生学艺。

艺术成就

从艺以来,有100余件套玉雕作品分获百花奖、天工奖、神工奖等国家级奖项、省市级金奖、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荣誉职称

佛山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第二届“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中宝协授予“全国玉雕行业—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广东省宝协授予“广东省玉石雕刻师”荣誉称号


广州市荔湾区总工会授予第二届荔湾区“十佳异地务工人员”荣誉称号


广东省宝协授予工作室“行业之星”荣誉称号


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授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广东省宝协授予“2015年度岗位技术能手标兵”荣誉称号


福建省宝玉石协会授予“福建省玉石雕刻师”荣誉称号


福建省罗源县人民政府授予“罗源玉石雕刻名师”荣誉称号


“多彩贵州” 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授予“贵州名匠”荣誉称号


相关事件

客家青年黄日富的乡土情怀

(海峡之声网 江德能)为期3天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博览会暨广东台山玉标准颁布仪式”8日在广东江门开幕。本届“文博会”开幕式上的一大“重头戏”,就是揭晓和颁发国家级奖项“金榕奖”的金、银、铜奖。其中漳州诏安籍青年雕刻家黄日富台山玉雕作品《苗风》获金奖,《碉楼倩影》、《江南春早》、《浩瀚金秋》分获银奖。

记者曾于诏安开展《闽台走亲乡镇行》时访问过黄日富,深感日富先生技高艺精且见识广博,日富获奖也第一时间通知了记者。于是记者在回他的信息中写下了这样的评价:“丹诏秀篆籍子弟,埋头醉心台山玉。十年一日未止息,阅历日富创佳绩。”

这样的评价并非过誉之言。于诏安短短几天的采访,记者了解到,黄日富不仅是位集书、画、刻之长于一身的艺术创作者,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发掘、守护者。他出生于艺术农家,自幼承祖父启蒙,天资聪慧,长大后得名师亲教。他摒弃了当下一些浮夸应景的流行题材,深挖民俗风情、客家土楼的题材,研习深浮雕技法,师法自然,别具一格,作品弥漫着对乡土情怀的直观表达。

几年来,黄日富作品获奖颇多,累获国家级大奖、金奖,而家乡的一些宗祠庙宇、名胜福地,也都请他来规划设计。黄日富出生的闽南客家诏安秀篆更是台胞的客家祖籍地,自小对客家人、台胞、华侨的故事耳濡目染,之后多年游历各地求艺,使得他对这一类的创作题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在记者看来,客家情怀、乡土情怀一直是黄日富的创作主线。

近年来,黄日富成功创作了一系列以乡情、故土、土楼为主题的作品,引起了两岸业界的关注。这当中,有以怀乡情结为题材的作品诸如《侨乡碉影》、《畲乡情》、《苗族风情》、《苗寨晨曲》等,有以古地情怀为题材的《古刹春晓》、《古寨春早》、《悠悠古榕情》等,有以客家土楼为题材的《篆山土楼》、《土楼秋韵》、《土楼意趣》等。随着技艺日精,黄日富作品在国内艺术界各类大奖、金奖评选中也屡有斩获,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赢得不少业界行家的首肯推崇,如台湾金石大家吴金泉等前辈对日富的创作理念就十分赞赏,大赞其“年轻艺高”并积极推广其作品。

除了对艺术创作本业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及闯劲外,由于自幼浸淫于家乡的风土民情、宗教民俗、宗族文化等,黄日富对秀篆各姓氏族谱、人文掌故、信仰风俗等均有较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掘、收集、推广篆乡的人文掌故,他创办了“客家乐”网站平台,多年来热心地为秀篆籍各姓氏的台胞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使他们对接上族谱,找到自己大陆的“祖家”。凭着自己对宗族文化的满腔热情及为宗亲热情服务的意识,十余年来黄日富不断地收集旧谱、访问考证、田野调查、重新绘制祖先像……整理出一部相对客观、科学且图文并茂的新族谱——《秀篆黄氏大宗谱》。

“厦门、福州、贵州、广东、北京……多年的游历,居无定所,让我更能体会在外游子的乡愁。”黄日富深情地表示,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时代,只有作品还在说话。百川之美不如家乡之美,城市的富足生活也不如家乡的淳朴安定。正如作品《土楼圆》所表现的一样,徜徉于客家土楼群,看微风轻抚树叶,或许可以慰藉游子过客绵延的乡愁。所以黄日富特别能体会离乡多年的台胞回到祖籍地时的那种亲切和激动,“每次台胞通过客家乐平台联系上我,在我的牵线下最后找到了祖籍地,我心情不由地跟他一样倍感激动兴奋,同是客家人,同样受这一乡情吸引,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弘石秀日 篆人艺富

——漳籍青年黄日富获广东玉雕作品“玉魂奖”金奖

2015年9月22日,广东省玉雕作品“玉魂奖”在广州揭晓,漳州籍优秀青年、广东弘石坊主人黄日富作品《侨乡碉影》在650多件作品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侨乡碉影》讲述了在美丽的侨乡江畔伫立了百余年的古碉楼,如一个沉默的老人静静讲述着一段关于游子与家乡的故事。沉浸在《侨乡碉影》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家族的兴衰史,看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看到了一段风雨变迁的故乡史。《侨乡碉影》体现创作者黄日富的高深立意,可见一斑。

◆才情日富艺日增

我们说,赏画洗心,捉笔写意,刻刀雕情。黄日富正是这样一位集字、画、刻兼优于一身的艺术创作人。他自幼承祖父开蒙,先资早慧;长大后得名师亲教,后天独运;他少年游历各地,沧桑在怀;他岁少不忘家乡,情怀满腔。他将真情付于刻刀,因而他刻画出的人物,形神兼备,色彩饱满;他将灵气付于顽石,他雕琢下的故乡,就有了精气神,就有了灵魂。这正像他在诗里吟的“内向天资笔有神,雕刀巧运塑族魂,弘石扬趣富称艺,刀刀笔笔是吾村”。

日富出生于艺术农家,自小积累了不错的底蕴,后又拜于名师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邱瑞坤先生(人称“猫王”)门下,技艺大获提升;后又跟随其师兄黄飞在福州百年老字号“青芝田正记福彩冻石工作室”研习实践玉雕技艺。而后他与传统告别,可谓自断后路,又不愿与时流合谋,堪称莫问前程。他摒弃了当下一些浮夸应景的流行题材,深挖民俗风情、客家土楼的题材,研习深浮雕技法,师法自然,别具一格。惟其决绝地走向苍茫,他的刻笔才能定格时光流里的流光闪,惊鸿一瞥,瞬间永恒。他的作品弥漫着对乡土情怀的直观表达,始终安静地热烈着,每一次表达都是独一无二。

短短几年时间,黄日富的作品引起关注,他在家乡声名鹊起,在石雕艺术界也小有名气,一则几年来获奖作品无数,累获各种国家级的大奖、金奖,二则家乡的一些宗祠庙宇、名胜福地,也采用了日富的作品,因此我称他是位传时、传世的艺术创作人,也是有所本的。

◆风雨不改诉乡情

福建,广东为著名侨乡,黄日富出生于闽南客家更是两岸客家祖籍地,自小对客家人、台胞、华侨的故事耳濡目染,之后多年游历各地求艺,使得黄日富对这一类的创作主题信手拈来,客家情怀、乡土情怀一直是黄日富的创作主轴,可以说黄日富的每一件作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看得见浓郁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黄日富成功创作了一系列以乡情、故土、土楼为主题的作品,引起行业和家乡的关注。其中,以原乡情结为主题的《畲乡情》、《苗族风情》、《苗寨晨曲》系列作品,以古地原生为主题的《古刹春晓》、《古寨春早》、《悠悠古榕情》等,以及以客家土楼为主题的《篆山土楼》、《土楼秋韵》、《土楼意趣》等系列作品,不但成为国内艺术界各种大奖、金奖的常客,也渐渐的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玉石雕刻之林独树一格。

◆家国情怀终常在

中国文化中家、乡、国三者是一体相通的。乡土情怀是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同时是一种根源意识的体现,也是对这个归属和根源的一种亲和感,在黄日富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创作人的风骨,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黄日富说,多年的游历,厦门、福州、广东,北京……居无定所的漂泊感,让他更能体会在外游子的乡愁,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作品还在说话。百川之美不如家乡之美,城市的富足生活不如家乡的淳朴安定。正如《侨乡碉影》所表现的一样,徜徉于开平古碉楼,看微风轻抚树叶,或许可以慰藉游子过客延绵的乡愁……

黄日富是一位专业艺术创作者,黄日富在广州市芳村创办了“弘石坊——日富玉石雕刻艺术工作室”,长期推广并落实乡土原创精神风貌,以天然玉石为创作表现素材,融入个人内在巧思构成,秉持以传统客家精神、乡土情怀为创作依据,取形用势、汲汲耕耘,作品更以造形设计、美学原理为根基,发挥物我相知、天人合一之创作境界,企图突破自我超越传统雕刻创作巢臼,开创雕刻新纪元,期盼他创作出代表东方文化思维隽永且充满艺术人文符号之作品,更期待他能为雕刻艺术开创一片彩虹天空。(张五柳)


85后黄日富:要活出精彩就不要随波逐流

小黄微言


初夏夜晚,白云山依然游人如织。银发潮刚褪去,年龄各异、风情万种的情侣,又泛起了连绵波浪。场面有些火热。


虽说白云山已经失去了羊城第一高美誉,观赏夜景有了更好的“小蛮腰”,但这里依旧是白云晚眺的最佳景点之一。山下华灯绽放,山上清风扑面,情侣们都喜欢在谈情说爱。


在此之前,黄日富泡过海沁沙,聆听过珠水夜韵吟唱,曾在几乎囊括了现代都市一切的珠江新城,被色彩迷幻饰簇拥包围,就是擦不出创作火花。

`

今年开春不久,他就曾向小黄透露过想用手头上一块29×9′3cm的惠东玉,雕琢一件反映现代广州的作品。夜上白云山,就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


夜色朦胧,相互依偎的情侣,仪态万千。黄日富穿行其中,不觉得有丝毫尴尬,倒感觉有些燥热,有些亲切,有些美丽。


突然间,夜幕打了个哈欠,洒下几滴柔和细雨,渐渐地,雨点变大、变粗暴,变得放肆任性,致使他俨然一只“落汤鸡”。这样的礼遇,他不止一次享受。

约莫过了两个月,黄日富将那块惠东玉雕琢成了《广州之光》,赫然在8月21日开幕的第七届广东省玉雕作品“玉魂奖”精品展上,以金奖精品供玉石爱好者观赏。


除了这个金奖之外,他的另外二件玉雕作品《雕楼守望》、《多祝古镇记忆》也是摘银夺铜的节奏。在“玉魂奖”大赛上,将金银铜奖统统收入囊中,他已经连续牛了三届。


8月,正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季节。对于黄日富来说,则是一个 “福”月。


就在《广州之光》获“玉魂奖”金奖的前三天,他的另一件以客家题材创作的、抒发游子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的玉雕作品《梦乡》,亮相于首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这是黄日富的玉雕作品,第二次入选这个展现当代工艺美术最高成就的“国”字号展览。


85后黄日富,是闽南客家人。3年前,离开老家的安逸生活,到广州追寻他的“男儿当自强”梦想。3年后,他梦想成真,成为广州市最年轻的一代工艺美术大师。


后起之秀才气逼人,对客家题材作品的拿捏雕琢,笔意刀法日臻成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年纪轻轻,观察事物却很用心、细心,把很普通的题材,通过消化、理解,表达出颇深的意境。


小题材大创作,这是现代玉雕发展的一个方向。在黄日富看来,在传承创新玉雕技法的路上,诚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一样,每一步都算数。他所走的路,未必行内人都能理解。


人生就是各自修炼。他不需要别人理解,更不强求别人理解自己。他不喜欢随大流,他爱走常人不走或者不愿意走的路。别人怎么看,他不理会也不在乎,只在乎作品是不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意味着,他比别人少挣了许多唾手可得的眼前钱。他仍未上岸,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挣钱养家糊口。钱对于他来说,在有的时候比天还大,比亲妈更亲。不过,对于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他还是坚持“不后悔”、“不停顿”。


这种执着和对玉雕艺术的痴迷,大概就是他为之奋斗的一种信仰。


黄日富出生于艺术农家,祖父是附近乡村少有名气的文化人。乡村文化人与城里文化人相比,或许文化缺少了些许系统性。不过,优势胜在于说得少做得多,大都有所擅长,如说书唱戏、写字画画、传承各种非遗技艺等,还能将其发挥到极致。


更可贵的是,他们大都有一种文化自觉,以一技之长行走乡间、润物化人。黄日富说他祖父家教严呵,助益他日后成长,在幼儿时代,祖父就教他识字、教他诗词、教他字画、教他雕刻,还“敲打”他脑袋,教他用良心做人。




祖父走得愈久,他的思念就愈浓。去年冬天,他索性把自己“囚禁”在工作室里,将爷爷的音容笑貌活灵活现雕刻在一块玉石上。小黄见过他的创作手稿,也见过他“爷爷。”


“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让老人家时刻提醒我在探索艺术的路上,抵御各式各样诱惑,不行差踏错半步。” 道出作品创作初衷,黄日富将内心情感一字一句写满脸上。


读完美术设计专业后,黄日富并没有急于去挣快钱。他觉得自己还嫩,透支有限的能量储备,等同扼杀自己的艺术生命。在知识、技艺上投资,比挣眼前钱有价值得多。


于是,他拜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邱瑞坤学习寿山石雕刻。邱瑞坤不随便收徒,能将他收归魔下,实为被他的勤奋好学和悟性所打动。


经过细心观察,邱瑞坤认定这个徒弟“日后必成大器”。理由很简单:石外功夫不错,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对生活的热爱特别细腻。


近年来的广州,虽然玉器市场的疯狂已收所收敛,一坨屎也能卖出好价钱的风光日子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碎片,但市道还未沦落到萧条衰落地步,只要不要脸迎合低俗需求,垃圾也能赚大钱。业内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


诱惑面前,黄日富选择了摒弃那些浮躁应景的流行题材,一门心思深挖民俗风情、客家土楼等“偏门”题材,静心研习台山玉等玉种的深浮雕技法。


说起自己“另类”,黄日富这样调侃道:心浮气躁,见钱眼开,很容易会在艺海里抽筋溺水,就算不被淹死,也会被呛个半死,把上岸的力气消耗殆尽。


在老家学艺时,他对台山玉已有所闻。来到广州之后,更专门走访了侨乡江门,徜徉于开平的碉楼,感受侨乡人文历史文化,体会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祖籍地时的那种亲切和激动。


在走访侨乡江门时,当地台山玉协会的前辈,就拿出二块珍藏的台山玉送他作为见面礼,鼓励他以新颖娴熟的玉雕技法,创作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


感动之余,黄日富却满心惆怅。此时的他,正陷入经济危机困境:必要的雕刻工具还没有完全配齐,口袋已干瘪得只剩下几百块人民币。钱到急需时,往往比天要大,没钱寸步难行,理想再丰满,也不敌一张百元人民币。现实,就是如此骨感。


“说老实话,当时心里头真的有些慌张,不知道能不能立足下去。”回忆起当初的艰难,平时总是露出满嘴洁白牙齿笑口盈盈的他,神情凝重得变了另外一个人。


就在他忧心、茫然不知所措之际,来自福州的一位艺友援手帮他走出窘境。黄日富拿着艺友相助的两万块钱,交了押金,租了房子,买了一些雕刻设备。“心里总算稍为踏实了下来。”对“贵人”的热情相助,黄日富念念不忘。


在芳村安顿下来后,黄日富躲在他简陋的工作室里,潜心研究那两块台山玉,琢磨了差不多两个月,将石头的纹理、脾性摸清楚后,才拿起雕刻刀随着他的思路纵横驰骋,夜以继日,一鼓作气,雕琢出风格自成一派的《苗风》、《侨乡碉影》两件作品。


后来,他拿着这两件立意颇高,直观表达一段风雨变迁故乡史和弥漫着乡土情怀的作品,分别参加“金榕奖”和“玉魂奖”评选。没想到,居然在高手林立的角逐中,双双获得金奖。


这个意外惊喜,比奖金入口袋更为沉甸,更有鞭策意义。至少可以证明,他“另类”的姿态并不丑陋,相反倒蕴含可以孕育新生命的艺术价值和能量。


随着技艺日精,黄日富作品也开启了屡屡斩获国内艺术界各类大奖、金奖的模式。台湾金石大家吴金泉等前辈,在赞赏他的创作理念之余,更是不遗余力推介其作品,大赞其“年轻艺高”。


而今,获奖对于黄日富来说,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兴奋到“彻夜难眠”。但有一样东西让他倍觉自豪,每一次参赛,他都会拿出新作品。对他来说,参赛就是对他玉石雕刻艺术长进的大考。


小题材大创作,不同于做一件迎合市场口味的小件,连脑筋也不用动便可以随手拈来。创作者得动用沉淀几乎所有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等能量,从构思到创作反复琢磨推敲,布局与意境的呈现、所用的每一种雕刻技法等等,深思熟虑的过程,全都烧脑得很。


百年风雨,浮光若梦,改变的是墙上斑驳的青苔,不变的是对故里的守候。《梦乡》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王彦话说,欣赏起来有一种“法由师授,美由我成”的深切感受,“作品可谓圆臻于精品珍品之列。”


人不随大流,便不会落入俗套,头脑便会更加冷静、清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干些什么。所以,黄日富有意将 “另类”姿态变成自己创作风格,擅长于用山水、土楼、客家习俗、民族风情来体现他的玉雕技艺,表达他的情怀。


在一块30′18′15cm的七彩玛瑙小天地里,《梦乡》展现的却是大题材,客家竹篙屋、古榕、小桥溪水、一家老小乐也融融,维妙维俏。画面既具写意画风古韵,又洋溢出浓郁文人气息,把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刻划得亲切动人。


这种刀笔清淡,着力于线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统一的创作手法,在广东玉雕大师尹志强看来,则是立意新颖,主题突出,俏色恰到好处,使得画面充满祥和、安静,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观后令人勾起对家乡的思念,飘起淡淡的乡愁……


“他作品最成功之处,体现在他灵活运用师傅传授的雕琢技法和经验,遵循‘师古而不泥古,反常而又合道’原则,让创作思维徜徉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大胆创作,大胆实践。”对黄日富的玉雕作品,王彦不乏赞誉之辞。


天马行空,纵横驰骋,黄日富除了功底扎实之外,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石外功夫。在他的生活方式里,阅读程序并没有因为碎片阅读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出现紊乱,发生改变。


除了专业书籍之外,什么书他都有兴趣去读。不客气说,那些急功近利、热衷于跟着市场感觉走的业者,缺的恰恰就是这门最难修炼的功夫。


比起许多玉雕师,黄日富的腿更勤,凡是创作大题材作品,有一道“工序”绝不会少,那就是观察和体验生活,给作品安放一颗有血肉的灵魂。他在动手创作《广州之光》之前,不下七、八次夜上白云山,跑到花城广场去感受城市脉动,激活创作灵感。


谈到黄日富获本届“玉魂奖”金奖作品《广州之光》,而今致力于培育新人传承传统岭南玉雕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除了赞赏还是赞赏,称之为“目前广州玉雕界水平上比较上乘的佳作。”


高兆华用“抓住了广州特征,雕刻手法运用比较新颖、精湛,无论是画面的布局,还是意境的营造与刀触的表现,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十分接地气”来点赞《广州之光》,夸赞黄日富心系千年古都广州的发展,对广州有情怀,才会把广州商都的现代魅力和岭南文化精髓融入到作品里去。




上面这件作品,黄日富取名为《多祝古镇记忆》,着重突出“古镇”两字。多祝古镇在粤东地区是著名的畲族聚居地之一。明清时期,因水运条件便利而商贸兴旺,沿江筑有10多个水运码头。


当地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出过两个文进士和一个武进士。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至今街道两旁仍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岭南古镇风韵。作者利用当地乌鸦皮石料巧妙地半写实把当地风土人情刻画出来。


人物评论

后起之秀才气逼人,对客家题材作品的拿捏雕琢,笔意刀法日臻成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年纪轻轻,观察事物却很用心、细心,把很普通的题材,通过消化、理解,表达出颇深的意境。

“他的作品最成功之处,是体现在他敢于和善于创新,灵活地运用师傅传授的经验,遵循‘师古而不泥古,反常而又合道’的原则,大胆创作;法由师授,美由我成”的深切感受,作品可谓圆臻于精品珍品之列。王彦对黄日富的玉雕作品赞誉有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说起黄日富获本届“玉魂奖”金奖作品《广州之光》,除了赞赏还是赞赏,欣喜地称之为“目前广州玉雕界水平上比较上乘的佳作。”高兆华用“抓住了广州特征,雕刻手法运用比较新颖、精湛,无论是画面的布局,还是意境的营造与刀触的表现,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十分接地气”来点赞《广州之光》,夸赞黄日富心系千年古都广州的发展,作者对广州有情怀,才会把广州商都的现代魅力,和岭南文化精髓融入到作品里进去。



代表作品


黄日富作品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