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求索先进的“取经路”,也是一次谋求跨越的“再出发”。
11月,泉州台商投资区雕艺人才创新研修班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
杭州作为中国当代美学创新发展的先行者,集聚了一大批中国当代雕艺设计、艺术加工、经营和管理的领军人才队伍,形成了雕艺人才与创意设计、产业链的传导链条。
而泉州台商区雕艺产业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代,其中张坂木雕获批实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系中国四大名雕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泉州台商区雕艺产业涵盖石雕、木雕、影雕、漆线雕等多种工艺,各级工艺美术大师近百名。现从事雕艺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作坊3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名,具备深厚的雕艺产业基础。
泉州台商区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雕艺产业,推动千年雕艺再现风华?带着困惑,泉州台商区雕艺人才来寻找答案。
“泉州点题、国美解题”。为期7天的时间里,在国内顶尖美院学术氛围的浸润下,台商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等50名雕艺人才在讲堂上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汲取杭州工艺美学创新发展的新鲜“养分”;奔赴浙江美术馆、非遗艺术实践课开展游学活动,美术知识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齐聚中国美术学院畅谈所思所感所悟,汇聚八方才智,提雕艺发展“金点子”,向着台商区的雕艺复兴之路昂首迈进。
结业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带着来的“问题”变成带回去的“答案”,把学习中的“心动”变成回去后的“行动”,把考察中的“想法”变成实打实的“办法”,从“工匠”到“智匠”转变,提升台商区雕艺人才专业认知与行业经营管理理念,为台商区雕艺复兴之路贡献才智,推动台商区雕艺产业转型升级乘势而上、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经过了 “国美取经”之旅,学员们收获良多,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松玲婷:“从亚运火炬设计者林岗院长的创作漫谈,到其他几位专家对雕塑的理解,我了解到亚运火炬的创作历程,并对以物质为实体单位的形体以及如何以笔代刀、以刀代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刀法即笔法,强调雕塑创作、雕塑塑造中的书写性,我相信‘以形写神,道貌取神,神为形之君也’的重要性对我今后的创作有深刻的启迪。”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六河:“通过这几天在中国美院的学习和艺术交流,我感悟很深,艺术学无止境,要以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为底,结合西方的美以及现代发展,取长补短,敢于创新,才能与时代接轨。我们要守正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下去!”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煌章:“此次来中国美院学习交流对我今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让我对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意识。我们应不断探讨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
福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黄美玲:“黄小明老师说到——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行走中感悟、在生活中学习提升,打破当下的瓶颈,寻找新的载体与漆线雕相融合,突破传统工艺。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把传统雕塑的理论与生活中的感悟、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这次研修之行让我们雕艺人的思想眼界和知识面有质的提升。”
福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黄锦良:“林岗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设计2023杭州亚运会潮涌亚细亚火炬的过程,钱云可老师把女儿日常的生活状态融进他的雕塑里,李秀勤老师对艺术的执着、于小平老师对自己作品的严谨……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苏玉彬:“我们参观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结合了古今中外百家之长,十分精美。我们将这些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结合当时所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去分析和鉴赏,通过鉴赏,让我们对雕艺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启示我们雕艺企业和工匠在今后开发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及多学科综合,创作出更具历史特色和市场需求的作品。”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杨主彬:“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从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来到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也算是行万里路来读万卷书。通过老师的教学引导,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领悟,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中,我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思想根基和文化自信。”
国家一级技师朱柏洪:“老师们精彩的讲学使我对雕塑有了新的认知和见解,无论是量还是质,对我而言都太震撼了,冲击太大了,就好像敞开了另一扇艺术大门,太棒了!这得回去好好消化。同时我也在思考到底该怎么去提升自我,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杨婷婷 吴梅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