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雕刻行业推广平台

中国雕艺网(雕艺宝)


访问手机站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资讯 > 资讯 > 泥塑

泥塑

课程推介│泥塑:转换二维思维,建立立体观察(下)

发布时间:2019-03-29 67
问:我们在进入美院之前,接受的造型训练都是以平面为主。具体到现在的泥塑课上,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实践,大家慢慢地认识到雕塑艺术的塑造方式,熟练掌握和运用三维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之前接触的基本就…...
课程推介│泥塑:转换二维思维,建立立体观察(下)
课程推介│泥塑:转换二维思维,建立立体观察(下)图片

原标题:课程推介│泥塑:转换二维思维,建立立体观察(下)

在上期采访中,面对同学们对泥塑制作的疑问与好奇,老师们都给出了生动而中肯的经验之谈。本期我们将接续上一期的话题,继续与老师们展开对谈,深入探讨同学们的造型基础训练与未来创作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泥塑:转换二维思维,建立立体观察

授课教师:卢征远、黑晓东、徐锷、戴亮

问:我们在进入美院之前,接受的造型训练都是以平面为主。在您看来,泥塑与平面绘画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徐锷老师(以下简称“徐”):同学们在大学之前接触的平面绘画练习,主要是接受西方素描的训练方法。与之相比,雕塑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观察方法上:素描是模特和画者都处于固定的位置,这源于素描主要依据焦点透视的原理。我们也运用透视呈现出画面的立体效果,并辅助以块面、明暗、比例、光影、虚实、强弱、轮廓线等手段,把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象放在二维平面内,由此显现出一个三维幻象。但这套科学严谨的表达方式,在雕塑中却完全失效。雕塑要求为了解模特在空间中的立体存在,需要围绕模特全面地看:从头顶看、从下巴角度看、退远看、凑近看、横着看(看长、宽、厚)、纵向看(看纵切面的形态)、转圈看,直到你清晰地了解模特形体后才算告一段落。这源于人视觉的直线性,即不可拐弯。面对空间中的立体物象,平面的视觉只能呈现一个单面。而雕塑中多角度的观察,可以“合成”观察到的每一个单面,使物象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对应的三维成像,从而把握住空间中的“形”。

徐锷老师接受采访

雕塑有着自己的表达语言,它是在空间中具有“形”的组合,而“形”是由内向外鼓动所形成的体,这种体又在三维空间中呈现位移、穿插、转动的立体变化。我们常说,雕塑感强就是强调“形”感和“形”的完整。“形”的语言要求是简洁、整体和完整性,这是从古希腊到米开朗基罗,从罗丹到布朗库西、亨利·摩尔以来秘而不宣的传承。仔细观看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形”的力度和对“形”的完美应用。

戴亮老师(以下简称“戴”):之前我们讨论过,开设泥塑课的初衷,是想让同学们换个视角思考问题。西方造型艺术讲求的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在这一基础上,雕塑更强调对体量的关注和形体的空间认识能力。我们制作泥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在空间中把握形体的特征。这种空间的感受能力,需要不停地训练,然后结合理论知识获得认知上的提高。在上课的时候我跟大家讲过,三位空间是真实存在的,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看三维空间是一个模糊的意识,不能形成准确清晰的感觉。雕塑训练就是强化大家对三维、体感、空间的敏感度。具体到现在的泥塑课上,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实践,大家慢慢地认识到雕塑艺术的塑造方式,熟练掌握和运用三维的观察方法。在基础部“宽基础”的教学理念下,结合素描、色彩等其他造型基础专业课,把雕塑的这种观察和塑造方法补充到大家的日常学习中,最终提高你们的综合造型能力。

戴亮老师接受采访

问:我们现在了解了绘画与雕塑上存在着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请问您在学习之时,是如何完成这种转换的?

戴:说的直白一些,我当时是直接“扔掉”了绘画的观察方法。我跟你们一样,在考入美院之前学习了很长时间绘画,学到了很多技法和知识。后来经过思考,发现这里有可取的,也有不可取的,还有一些是自己盲目形成的。但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它对于雕塑来说,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障碍”,尤其是很多已经形成的习惯。所以我的经验就是:从零开始。同学们学会“忘掉”或主观地不再用你们之前的惯性思维,你会发现这种改变会使你距离雕塑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越来越近。我在这里所讲的是一种主观的“放弃”,而不是失去。我们现在谈的是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不同,随着大家不断深入地学习,会发现造型艺术之间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同学们之前接触的基本就是平面绘画,这可以理解为是单向直线的思维状态;当你们学习雕塑或者其他艺术门类时,就会把思维模式构建成一个网络化的形态。到那时,你们可能在画画时会融入雕塑的思维模式,也可能在做雕塑时加进平面式的观察方法。这也就真正理解了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做到了艺术中的“融会贯通”。

问:在您看来,西方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造型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徐:其实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的分类并不是特别明确,这个问题谈起来也比较复杂。简单来讲,我认为传统雕塑更强调有机的形体观,突出雕刻的塑造感。相对我们现在接触的雕塑艺术,传统雕塑更加认可一种有机的塑造方式;而现当代雕塑受艺术思潮和装置、多媒体等新型艺术门类的影响,它更偏向一种综合的状态。在建构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维度和媒介对雕塑含义的诠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这种发展形态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传统雕塑存在于偏重手工劳作的时代,进入工业社会后,大机器生产不仅为雕塑艺术的形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人们也在思维模式上发生着转变。而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发现艺术家开始使用科技带来的便利,重新阐释雕塑的概念。有些当代雕塑,不再是我们观念中那种带有体块感的三维物象,它可能融合了多媒体的元素,也可能更观念化一些。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印证了艺术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徐锷老师指导教学

戴: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纵观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时代和派别的演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创新与接受的过程,有的甚至很漫长。总的来说,传统雕塑大多采用相对写实的手法,利用更加直接纯粹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也基本与西方绘画史同步。自印象派以来,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单纯的写实性语言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的需要,诸如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流派开始走入公众的视野。雕塑也是如此,20世纪初诞生了像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等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伴随着近现代美术流派的影响,现代雕塑呈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面貌。但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雕塑的本质是没有变的。我们可能不再用泥塑的方式,不再使用铸铜作为材料,不再需要一个架上雕塑来传达内容。随之而来的,也许是更加注重媒介本身,也许作品会更加观念化。其中有些已经实现了,比如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但我们仔细回看和思考,会发现变的是一些外在的事物,像表现内容、表达方式、媒介选择等,而雕塑的本质始终都没有变。为造型专业的同学们在基础部阶段开设泥塑课,最主要的就是想让大家认识和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不管你们将来选择哪一个专业系,这种对艺术门类本质的认识,会使你们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受益匪浅。

问:请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学习雕塑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当初练习的雕塑基础为现在的创作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黑晓东老师:我认为学习雕塑主要是训练一个人的形体敏感度,也就是对体积的感受能力,还有对形体的控制和组织能力,以及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同学们要以体积和空间为核心内容进行训练,从而获得能力和素质上的提升。在写生的过程中,大家不要想着只是对物象进行简单复制,而是要从自然中提炼美的东西,即对形象中有性格特点的因素加以强化的表现,以此练习“观察—感受—归纳—表达”的过程,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完整过程。如果做到这些还有时间和精力,我希望同学们对前人优秀的雕塑作品进行研究和学习。随着大家能力的提高,造型修养也在不断积淀。现在同学们的所学所得,都会体现在你们的创作之中。这也是我当时在上专业基础课最深的体会。无论同学们将来选择什么样的创作之路,是写实还是抽象,亦或是其他的表现形态,你们在作品中展现出的能力与品味,都是由前期的基础训练所决定的。

黑晓东老师接受采访

黑晓东老师指导教学

戴:雕塑首先是学习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无论未来是否从事职业的雕塑创作,掌握这种观察方法会使同学们非常受益。从实用美术的角度上讲,很多学科行业是建构在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包括产品设计、汽车设计、建筑设计等。这些行业在制造的过程中,都会用到雕塑的观察方法。回到之前我们讨论过的话题,现在同学们在泥塑课上,实际上是在学习雕塑艺术的本质。如果大家能够很好地掌握雕塑的根本方法,以后不管是继续在纯艺领域发展,还是去进行一些像产品设计这样跨学科领域的尝试,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问:卢老师,您的创作中运用了很多写实的手法来描绘事物。在这种写实与真实的转换中,您如何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其中的意义呢?

卢征远老师:这里涉及到一个“看”的概念。我们所说的“看”,其实大家都能做到,但并不能说所有人都会“观察”。观察是有思考、有角度,甚至是有态度地“看”。我们知道很多名家大师,看过他们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风格不只是一种技巧的体现,而是带有艺术家对造型的理解,以及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思考。即使是描绘同一对象,也会因为艺术家所处的意境不同而千差万别。这些都是艺术家思考的结果,而后融入到画面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造型基础技法,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思考和体会。它与基础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能让你运用好这些技法,在作品中表达出属于你的态度。你们画画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思考。这是艺术的思考路径,它不是简单的、抽象形态的思考,而是一种眼、脑、手并用的实践过程。我们在联动中充分体悟,进而产生一种艺术感知和思考力。

卢征远老师接受采访

在这里,我还想借题谈谈我对于艺术创作和基础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我们说艺术是有规律的,它既反映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样子,又不与世界一一对应。艺术和生活中都有“真实”的概念,但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罗丹曾创作了一个雕塑叫《老娼妇》,他塑造的是一个形象丑陋的老女人,但整个雕塑结构是十分完美的,让我们又看到了她美的一面。纵然生活中的真实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语言,让他们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这也是艺术大师的过人之处。我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同学们在基础部训练的是手头功夫,那只能说是画匠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家。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家”的概念是要有自我的思考,我们所掌握的技法和能力,最后都要为你的思考和想法所服务。你的思想价值,最终也将决定你的作品价值。

卢征远老师指导教学

结语:

“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思维看模特”,泥塑教给我们不同的观察方法。我们在生活中慢慢积累,随着我们技艺和内心的不断修炼,修养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愈来愈厚重。美的修养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需要一生而为的事情。我们在做泥塑,又并非仅限于泥塑,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以造型始,亦以造型终。

附:造型学院基础部部分留系泥塑作业

采访:冯嫣、陈彦臣、刘艺飞

文案:孙佳音、冯嫣、叶馨泽、郝泓璇

图片:苗普、孙佳音、张玥、向博文

编辑:苗普

责任编辑: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