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雕刻行业推广平台

中国雕艺网(雕艺宝)


访问手机站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资讯 > 人物

人物

泥塑大师薄自洋

发布时间:2015-06-23 447
薄自洋和他的作品-摄影_战瑞琬 从儿时的玩具,到如今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泥土伴随了他四十几年。一?g黄河泥,一把雕刻刀,在他的手里,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红楼梦》人物,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姿百态的民俗故事。 68岁的薄自洋,坐在自己...
泥塑大师薄自洋
泥塑大师薄自洋图片

薄自洋和他的作品-摄影_战瑞琬

    从儿时的玩具,到如今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泥土伴随了他四十几年。一?g黄河泥,一把雕刻刀,在他的手里,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红楼梦》人物,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姿百态的民俗故事。

    68岁的薄自洋,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同时是住处)看着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一件泥塑作品,向我们诉说着50年的泥塑及雕刻艺术人生。

    “雕塑是我生活的全部,更是我的生命!”他说。

    薄自洋的家不到二十平米,桌子、工作台、地面甚至床上都摆满了他的“宝贝”,活动范围只能容得下几把椅子。他的床是在屋子上方搭建的一层隔板,要是休息只能爬着梯子钻进去,而这也是他的仓库之一。屋内的唯一光源就是一只裸露在外的节能灯管。

    但正是在这间小屋中,薄自洋用黄河泥创作了孔子、三国、红楼及水浒等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名人。

    他将在今年举行自己的50周年雕塑展,并将把凝注毕生心血的全部作品无偿捐献给日照博物馆和济南博物馆。

    “我不求名利,只为泥塑这门艺术流传下去。”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流传于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其中以天津“泥人张”最为著名。它以带些粘性又细腻的泥土为原料,经过捶打、摔、揉制成人物或动物造型,或素或彩。

    童年的艰苦生活成了他不灭的记忆,8岁的他跟随父母从日照迁居济南,家庭的贫寒使他无法上学,虽然终日为温饱而奔波,但是他却独独喜欢济南街头民间艺人用手捏成的泥人和动物。他在帮助父亲摆水果摊或给居民送煤球时只要看到街边的泥塑便要仔细端详,泥塑艺人送他的两件泥娃娃更是爱不释手。

    15岁,他终于有机会进入济南趵突泉夜校学习文化,两年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从夜校毕业,1959年,17岁时他进入了济南雕塑合作社。他画素描、捏人物、动物,学徒工当得一丝不苟。

    1960年,合作社要派几个人到无锡惠山泥人造型艺术厂学习彩塑,薄自洋闻讯便拿着自己做的十几个小泥人和几卷素描找领导毛遂自荐,他的真诚使他得到了这次机会。“跟名师学习雕塑和彩绘,圆了自己的童年梦!”

    赵继仲成为他的启蒙老师,跟他学习彩塑,塑人物形象,涂彩墨,学习的日子始终伴随着饥饿(当时自然灾害使全国面临饥荒),有时候饿得晕倒了,醒来手里还是拿着泥塑和笔,他坚持下来,在饥饿中得到了一生受用的彩塑绝技。

    黄河泥塑因选取黄河泥土为原料而得名。为了选泥,薄自洋不知徒步走过济南段的黄河多少次。华夏文化促进会理事长郑毓彬说,薄自洋这些年来每星期都要骑着旧自行车到黄河滩边,载一百多斤的泥回家。

    “能够找到满意的黄河泥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合适的泥,才能做出充满生灵的人物形象。”薄自洋说。

    不知道骑车子跑了多少趟黄河滩,不知道捏了多少个泥人和动物,不知道用坏了多少个彩绘的毛笔。为了一组泥塑,他有时可以一天不吃不喝,几天不睡,直到做出满意的作品为止。终于,黄河泥可以在自己手中变化出无数个人物形象。

    黄河泥塑的雕塑过程因大小不同而迥异,小型的彩塑泥里不加任何材料,只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完成,干后上色即出神入化。而着色为最重,常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大型泥塑要加“骨架”,泥里要加麦糠、麻、棉花等材料,做起来就是既要有艺术也要费体力的工程。

    为了做好泥塑,薄自洋还专门向雕塑艺术大师王昭善学习西方雕塑艺术,王昭善先生生前也将薄自洋和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者韩美林列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之列。

    “泥塑的关键是要传神,要塑出人物或动物的灵魂。”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根本要求。

    为塑造《红楼梦》人物系列泥塑,薄自洋用很长时间进行准备,反复读原著,看绣像、查阅连环画、观看影视剧,琢磨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他成为首个塑出《红楼梦》系列人物群像的泥塑艺术家。“史湘云醉酒”、“大观园贾母教诲”,近百个《红楼梦》人物,展现了不同的人物体态和性格特征,几十个群像场景再现了这一名著的动人故事。

    “华夏五千年历史人物陶塑系列”是薄自洋的巅峰之作,这是为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而创作的88尊历史名人头像雕塑。

    1996年的冬天,薄自洋在那个小屋里开始了封闭式创作,每天在工作台上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三个月后,当这88位历史名人出炉,运送到大明湖展出,“有七八万人蜂拥参观,展室每天都被市民挤得水泄不通。”

    他追求雕塑作品的尽善尽美。他说,“创作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薄自洋为了泥塑,在20年前就辞掉了工作。而他拒绝拍卖和收购自己的作品,“追求艺术就要保持一颗纯净之心,钱不能让历史记住你的艺术价值,只有这满屋子的作品才是最好的见证。”

    他是著名泥塑艺术家,但他却贫穷得只有满屋作品。“我的财富是作品,不是钱。”

    在泥塑创造之外,他还将自己的创作领域延伸到城市雕塑、国画、人体雕塑等领域。

    他创作设计了济南大明湖、千佛山、梁山等地公园、旅游区的六十余尊神像、观音等塑像,曲阜、滕州、聊城、禹城的城标性大型现代雕塑也出自他手。

    他的作品先后在法国、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展览,参展作品被四国收藏。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中国卷》《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

    现在薄自洋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近十项头衔。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