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到心觉——如何让雕塑“感同身受”

从视觉到心觉——如何让雕塑“感同身受”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被人们使用的工具、日用品、家具等,为了和人体保持着相应的大小和尺度关系,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尺度和体量,任何违反常规的尺度和体量,都会使人感到惊奇。从心理感受角度看,雕塑局部尺度愈小,通过对比作用,可以互衬出整体的高大。反之,过大的局部,会使整体显得矮小。而雕塑尺度、体量的变化多端、起伏不平,展示了雕塑空间感的存在,增强了雕塑块体结构上沸涌起伏的动态,从而强调出雕塑整体错综或变化的感觉。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 023 尺寸可变 2015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 026 尺寸可变 2015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 027 尺寸可变 2015
姜杰《向前进向前进》以芭蕾舞为母题,阐释了在作品《向前进向前进》的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忆情绪。影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对青春的追忆,一种年少时未完成的心愿的如愿。这件作品主要由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 1000 多双旧舞鞋组成。在巨大的椎体装置中,破损的舞鞋承载着每个舞者的独特故事,而这些破旧的舞鞋恰是对于芭蕾舞唯美经典的背面呈现。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展览现场4
姜杰《舞者》450cm 树脂 不锈钢 2005 (2)
姜杰《在》200×160×140cm 树脂 漆 玻璃 2001
对于有的雕塑作品来讲,设计者总是力图使观赏者所获得的印象与雕塑本身的客观尺度相一致(某些超现实主义雕塑)。对于某些类型的雕塑作品,设计者往往有意识地通过艺术处理,希望给人一种超过它自身真实大小的、夸张了的尺度感觉(纪念性雕塑)。与此相反,对于另外一些雕塑,设计者则希望给人以小于真实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亲切的尺度。
王伟 《夜》 青铜 27×27×65cm 2008年
王伟《白夜》不锈钢 28×28×66cm 2008年
梁硕 《什么东西#5》 铜 180 x 30 x 30 cm 2007-2008年
梁硕 《什么东西#4》 铝 68 x 28 x 21 cm 2008年
在触觉感知空间存在的基础上,艺术创造需要人的自由想象作为判断,把直接感观通过思维的筛选与扩充,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是具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表达。
隋建国 《梦石》 不锈钢 250×400×235cm 2010(3)
田世信 《成吉思汗》 188x178x183cm 大漆 2009年 (2)
田世信 《宋太祖》 183x183x156cm 大漆 2009年 (1)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把有生命的物体作为表现对象,如果愈是倾向于触觉类型的人,就愈远离自然,而专注于对自然的主观关系和个人的情感表达。正因为触觉感是人的综合性主观表达,我们才看到了越是远离自然外貌的主观再现,就愈能使艺术家主观情感得到张扬,从而形成艺术家鲜明的个性特征。
向京《异境—彼处》 (2) 玻璃钢着色 119×470×85cm 2011年
向京《自 · 在》 (1) 玻璃钢着色 150×135×50cm 2013年
展望 《假山石116#》312×246×156cm 不锈钢 2007年
展望 《应形1#》 290x160x120cm大理石 2010-2017年
展望最初创作“应形”作品的时候,给出了不锈钢假山石折射身体成像的理由,这是一个建立前后作品逻辑关联性的过程。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论所常说的“笔笔相生”、“物物相生”方法的作用。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