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雕艺雕刻行业推广平台

中国雕艺网(雕艺宝)


访问手机站

雕艺宝(中国雕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资讯 > 展会

展会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专题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8-08-30 972
2018年8月15日,为了纪念刘开渠对中国美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由中国美术馆、刘开渠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研讨会现场活动现场,刘开渠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刘开渠先生19件经典之作,成...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专题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专题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片

blob.jpg

2018年8月15日,为了纪念刘开渠对中国美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由中国美术馆、刘开渠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blob.jpg

研讨会现场

活动现场,刘开渠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刘开渠先生19件经典之作,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永久收藏,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共同向刘开渠先生的女儿刘米娜女士颁发捐赠证书。在此之前,刘开渠先生家属曾于1999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刘开渠雕塑、国画、书法、素描、草图、速写126件。

blob.jpg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刘开渠先生作为杰出的雕塑家从事国家美术馆的领导工作,刘开渠先生不但雕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且让自己的人生与所属时空背景形成有机的关联——正如其雕塑赋予空间以生命形式,他还让中国雕塑事业与所处的时代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开渠先生的艺术作品展览与研讨会,再次走进他生活的时代、艺术世界和心灵深处。通过一件件作品还原出一次次生命的体验,不仅是为了展示刘先生的艺术与思想,更是为了研究当下美术界与美术馆界如何传承与发扬前辈艺术家的精神;通过对刘开渠先生的创作与管理方面成就的研究,研究老一辈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通过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促进对一代艺术家群体的研究;通过对美术馆事业发展的研究促进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

blob.jpg

展厅现场

blob.jpg

展厅现场展示的文献资料

刘开渠艺术研究院院长盛杨讲到,“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是刘开渠艺术研究院继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渠百年——纪念刘开渠诞辰110周年展”、上海中华艺术宫“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展、广西美术馆“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展”之后的又一个重要专题展览,也是刘开渠展览全国巡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大型展览是对他的作品进行第一次全面的归纳,优中选优地进行展出,并梳理出他的生平年表。这是一次具有很高学术品位的展览,但对于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仅仅做一次展览,仅仅做归纳和梳理工作显然是很不够的。

blob.jpg

展厅现场

刘开渠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是促进对刘开渠的艺术、乃至中国的雕塑加以专门研究的具体、有效方式。刘开渠是中国雕塑界的一面旗帜,对他的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必须跟进,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国雕塑的民族特性和审美、社会价值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时代需要建设与之相应的文化,我们的民族需要艺术领域的经典之作,今天的中国人民应当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blob.jpg

展厅现场

“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基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精选了刘开渠最具代表性的60余件雕塑原作和相关珍贵历史文献。展览分为四个单元:“艺术启蒙与专业学习(1904—1933)”“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渠’(1933—1949)”“立民族之碑(1949—1978)”和“向新时代致敬(1978—1993)”。这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全面地呈现出刘开渠的艺术人生,系统地介绍他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关系,他与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他对中国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发展模式、作品收藏、画库管理等方面的开拓性贡献。


blob.jpg

《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统称《淞沪抗战纪念碑》,1935年立于杭州)

原名《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气势雄伟,仿佛是江城卫士。这是刘开渠回国后创作的第一座户外纪念碑雕塑,也是中国首座抗战纪念碑雕塑。1934年筹建,1935年完成,是刘开渠第一次和政府合作完成的大型雕塑工程。纪念碑包括两个铜立像和四块石浮雕。顶端为两个站立的军人,军官手执望远镜,右手指东方;士兵手握枪杆,身略前倾,作冲锋陷阵状。浮雕正面是《纪念》:以三个女性为代表,手持花圈,哀悼死难将士。其他三面是《抵抗》《冲锋》《继续杀敌》,表现爱国志士沉着应战,英勇抗敌。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紧要关头,建造这座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纪念中国将士舍身为国的大无畏精神,更是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体现人民对他们的期待。这座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是西方艺术文化同中国现实困境的首次碰撞,也是对雕塑普及和战争动员的极大呼喊,更被视为刘开渠纪念碑雕塑事业的良好开端。此碑毁于文革,2003年,由刘开渠学生沈文强复原,仍立于杭州西湖湖畔。

blob.jpg

《抗日阵亡名将王铭章纪念碑》(又名《王铭章将军骑马像》 ,1939年立于成都)

1937年,应徐悲鸿和熊佛西之邀,刘开渠在成都开始创作《王铭章将军骑马像》,1939年完成。纪念碑由骑马像和基座左右四面浮雕组成,为纪念王铭章而建。王铭章是在滕县保卫战中殉难的将领,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雕像高3米多,立于成都少城公园,表现了王将军威武英勇之气。刘开渠在当时大轰炸,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全家及学生王朝闻、梁洽民、曾新泉和工人,亲自翻砂铸铜,完成了当时成都最高的雕像。被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赞誉“非但为开渠重要作品之一,在东亚现代雕塑上,亦为最足称道之作品。” 此像文革被毁。

blob.jpg

《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 《无名英雄纪念碑》 ,1944年立于成都)

1942年刘开渠应成都市长余仲英诚邀赴成都接受创作。由一位英勇战士的形象,概括表现了当年300万川军,穿草鞋,扛“老套筒”,带着川中父老的嘱托,坚定地走向抗日战场。此像1944年立于成都东门外的广场上,成为中国抗战历史的光辉象征,影响甚大。抗战胜利后,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郭有守出任联合国文化专员,曾带《无名英雄像》头部样稿赠送英国博物馆。此作是刘开渠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也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经典之作。此像毁于文革,1989年,由刘开渠学生张绍臻复原。

刘开渠的艺术活动之发端恰逢现代美术在中国的萌芽时期。他从学习绘画专业到留学法国钻研雕塑,都走在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前沿。“艺术启蒙与专业学习(1904—1933)”很好地展现出刘开渠艺术创作能力的积累过程,于他而言,雕塑甚至美术都没有任何家学渊源,在青春年华里走上雕塑艺术之路是天然兴趣的必然和人生际遇的偶然两种合力的结果。这一单元尤为珍贵的是刘开渠留法时期恩师让?朴舍(Jean Boucher)教授的历史照片及文献,特别是法国著名雕塑家布德尔写给朴舍的书信。朴舍于1919年出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主任教授,并于1936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他在艺术流派上一般被归入学院派和折衷主义,但他其实也深谙中世纪雕塑,并颇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在1898年,他甚至还坚定支持过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他的成就除了自身的造诣还来自于他的学生们,李金发、刘开渠、郑可、周轻鼎、龙格(马克思外孙,Karl Longuet)便是这些学生中的代表。中国现代雕塑史从一片空白到有人书写,与之相应,刘开渠对雕塑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具备专业水平。他的早期创作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史的进程。

blob.jpg

《孙中山先生坐像》 (铜,1944年作于成都,中国美术馆藏)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是中华民国的开国之父。1944年,刘开渠应成都市长余仲英邀请创作《孙中山像》。像高1.8米,塑造孙中山先生手持书卷,身着长袍马褂,端坐于镶有梅花图案的明式椅上,左手握展开的《建国大纲》。作品基座较高,从空间上使人产生敬仰、怀念之情,而从作品塑造上看,孙中山先生又是一种慈爱、忧国忧民的神态。以此换去原来着短服站立的铜像。铜像于1945年安置于成都春熙路,至今保存完好。

blob.jpg

《李家钰骑马像》 (1945年)

李家钰是牺牲于河南洛河的一位川军抗战将领,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之后为国捐躯的第二个集团军司令官,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雕像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为纪念李家钰将军抗日阵亡,彰显其抗日事迹而立。刘开渠受邀创作。此像高3米多,立于成都市北门。文革中被毁。刘开渠在抗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其作品数量和影响力在雕塑家中堪为之最。

blob.jpg

《农工之家 》 (1945年)

这是由刘开渠第一次自主创作,用雕塑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将工农形象作为创作题材的大型浮雕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一个开端。这件作品的主要人物以作者自己和家人为原型,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方式,表现田园间男耕女织、创造理想生活的美丽图卷,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中心是农家主妇,围绕她的是她的三个孩子和猪羊。她的左边是做工的农民,右边是守在田边的老人,整个画面形成一首朴素安定的田园交响曲。在造型上,中间人物为圆雕,两旁为中浮雕、上部为浅浮雕,参差有致,变化丰富,使中心人物情态突出,衬托两边和上部的画面,鲜明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在形式上,圆雕、浮雕的高低起伏互相衬托,使整个浮雕在艺术处理上生动活泼,深刻感人,耐人寻味。作品完成于抗战结束和内战爆发这个特殊时期,它的出现是现实的渐近线,远离实际时局又切近理想生活,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因为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刘开渠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裕生活,应蔡元培、林风眠之邀,于1933年回到国立杭州艺专担任雕塑系主任。与刘开渠出国之前相比,中国雕塑家创作问世的作品也增添了许多,但中国普通百姓仍然不太理解雕塑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处于何种地位、能起到怎样的功用。刘开渠学成归来,带着远大的抱负,却不得不承受文化接受上的巨大落差,在艰苦中开始塑造万众期待的英雄形象,还有他理想中的新“桃花源”。在这一阶段中,刘开渠的最主要成就是创作了数件令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真正崭露头角的英雄纪念碑:1934年完成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中国首座抗战纪念碑),1939年完成的《王铭章骑马像》,1939年完成的《李家钰骑马铜像》,1944年完成的《川军出征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blob.jpg

blob.jpg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952年—1956年创作完成,1958年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兴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并举行奠基仪式。1952年动工,1958年4月22日完成,5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梁思成担当碑体设计,浮雕内容由史学家范文澜划定,浮雕由刘开渠主持并担任设计处处长及美术组组长。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刘开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大型浮雕《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的人像定型原模,极具艺术、文献和历史研究价值。

“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渠’(1933—1949)”集中展出的这些作品构筑了中国现代雕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刘开渠的雕塑事业渐入佳境,他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已初步奠定。

blob.jpg

《马克斯恩格斯浮雕像》(24cm×23.5cm×1.5cm,铜,1956年创作于北京,中国美术馆藏)

“立民族之碑(1949—1978)”中展出的作品,是刘开渠引以为豪的经典之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新中国最为重要的美术工程项目之一,整个纪念碑的碑额花纹浮雕、台座正面的三块主题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欢迎解放军》《支援前线》和碑身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总理撰写的碑文放大、设计制作等都出自刘开渠之手,三块浮雕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他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为争取胜利的中国人民和战士立碑,根据这样的需要,碑上的每个人物都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化、理想化的形象,不突出个性,而反映共性:农民和工人的质朴,妇女和儿童的可爱,老人的稳重慈祥。这些人物脸上的期待、舒缓、喜悦和幸福的表情与冲锋战士面部紧张的神色形成对比,让观者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更深化了人民英雄值得敬爱、值得牢记的意义。刘开渠经历了半生的磨砺,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之路的前沿上留下一个闪光的足印,也使之成为中国百年城市雕塑的典范之作。此外,由于时代的需要,刘开渠还创作了一批颇能表现人物庄严气质和突出个性的领袖作品,曾经在中国人手一套的《毛泽东选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封面上所使用的领袖浮雕肖像皆为刘开渠创作。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曾经随着领袖选集印发而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的浮雕肖像同刘开渠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会感受到他用美术作品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多么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亲手为重新崛起的中华民族立碑的艺术家,是最值得中国人去认识、了解、研究和记住的中国艺术家。

blob.jpg

《周恩来浮雕像》(24cm×24cm×1.5cm,铜,1980年创作于北京,中国美术馆藏)

刘开渠一生与周恩来总理有着深厚感情。早在1940年9月初,周恩来深夜造访刘开渠,拜托他转交一封密信给刘百亮,自此结下了深厚友谊。1976年,周总理逝世,刘开渠搜集了几百张不同年代、不同姿势、不同角度的总理照片,访问了很多同总理接触过的人。春去秋来,刘开渠在工作室里把全副精力和满腔热情都倾注在总理塑像上,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他不仅用手,而且用心,用灵魂完成他酝酿的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周恩来总理像》。之后还为《周恩来选集》创作了封面浮雕《周恩来浮雕像》。1989年创作了《周恩来立像》。这些倾注了他对周恩来的深情厚谊。

改革开放初期,刘开渠担任了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小组顾问。从此项工作开始,他进入了长约3年的调整期,逐渐恢复了活力。在数年时间里,他完成了《男青年像》《周恩来总理像》《向新时代致敬》《萧友梅像》《蔡元培坐像》《梅兰芳坐像》《科学家孙建初像》《文学家李?氯讼瘛贰冻5律屏沂啃叵瘛贰杜愚宫l胸像》等作品。

“向新时代致敬(1978—1993)”这一单元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往昔的记忆和缅怀,以及他对新时代的感受和理解。在致力于艺术创作、推动中国城市雕塑、公共空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刘开渠仍然没有中断对专业艺术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的关注。刘开渠为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60年,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受惠于他的不仅是有幸亲临他课堂的学生,一批批从美术学院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将他的思想、方法带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实践自己艺术思想阵地的另一重要之处,即是中国美术馆,他是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对其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人。

blob.jpg

刘开渠《蔡元培胸像》(1947年作于上海)

对刘开渠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蔡元培和鲁迅两位先生,是蔡元培先生送他赴法学习雕塑,学成之后又邀请他回国从事雕塑教学,使他走向雕塑之路,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先生在刘开渠回国后对他说:“过去做泥菩萨,现在该轮到做活人了。”这句话影响了刘开渠一生。他创作了大量“时代的英雄”,谱写了“中国人”的篇章,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作品。他一生多次创作《蔡元培像》,以表达他对先生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blob.jpg

《向新时代致敬》(82cm×54 cm×43 cm,1984年,中国美术馆藏)

改革开放给经历了反右、文革之乱后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刘开渠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以女儿刘米娜为模特儿做了汉白玉女像,题名《向新时代致敬》。参加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获特别奖。雕像一经展出,便受到好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向新时代致敬》是刘开渠在新时期看到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希望,也是他心中点燃的理想之光的象征性表现。



  • 扫描给该文章打赏

  • 扫描添加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